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发布日期:2025/3/28 15:59:00

一、ADC 重塑药物设计理念

传统药物设计多聚焦于单一活性成分,试图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但往往因缺乏精准靶向性,在杀伤癌细胞时对正常细胞也造成重创。ADC 的诞生,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它巧妙融合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异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强大杀伤力,宛如为药物装上了 “智能导航” 与 “核弹头”。

从设计理念上,ADC 将药物研发从 “粗放式打击” 升级为 “精准制导”。以 HER2 靶点为例,HER2 在 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表面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上表达量极低。ADC 中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精准识别并紧密结合 HER2,如同 “导航系统”,将与之相连的细胞毒性药物精准送达癌细胞。这种靶向性设计,让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具针对性,极大地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重塑了癌症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后续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
二、ADC 驱动药物开发技术革新

(一)抗体工程技术升级

为满足 ADC 的设计需求,抗体工程技术迎来飞跃。早期鼠源抗体免疫原性强,限制了 ADC 的应用。如今,全人源化抗体技术日益成熟,显著降低了免疫原性风险。同时,对抗体亲和力和内化效率的优化成为重点。高亲和力抗体能更牢固地结合肿瘤抗原,高效内化则确保 ADC 快速进入细胞释放毒素。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等筛选平台,科研人员能够从庞大的抗体库中精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抗体,为 ADC 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二)连接子与载荷技术突破

连接子在 ADC 中扮演 “智能开关” 角色,连接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裂解连接子通过化学或酶裂解方式,利用肿瘤微环境与血液循环的差异,实现细胞毒性载荷在肿瘤细胞内精准释放。不可裂解连接子则借助溶酶体对 ADC 的降解,巧妙控制载荷释放。在细胞毒性载荷方面,从传统微管蛋白抑制剂、DNA 损伤剂,拓展到 RNA 抑制剂、免疫激动剂等新型载荷,不仅增强了抗癌活性,还能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拓宽了治疗窗口。这些技术突破为 ADC 的多样化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ADC 拓展药物开发靶点与适应症

(一)挖掘新型靶点

ADC 的出现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挖掘新型肿瘤特异性抗原作为靶点。除 HER2、Trop2 等经典靶点外,如 Nectin 4、EGFR、CD19、CD22、CD33、CD30、BCMA 和 CD79b 等,更多潜在靶点进入视野。以 Nectin 4 为例,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针对该靶点开发的 ADC 药物展现出良好疗效。新型靶点的不断发现,拓宽了癌症治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二)攻克难治性癌症

ADC 在难治性癌症治疗上大显身手。三阴性乳腺癌因缺乏有效靶向治疗靶点,预后极差。但 Trop2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率高达 90% 以上,基于此开发的戈沙妥珠单抗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在肺癌领域,无论是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靶向治疗耐药患者),还是小细胞肺癌,ADC 都展现出独特优势,为这些难治性癌症的药物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四、ADC 在药物开发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

脱靶毒性:ADC 在血液循环中连接子可能提前裂解,导致细胞毒性载荷提前释放,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同时,肿瘤细胞抗原异质性及正常组织低水平抗原表达,也可能引发非特异性结合,产生脱靶毒性。
耐药性:随着 ADC 广泛应用,肿瘤细胞耐药问题凸显。降低靶点抗原表达、改变连接子裂解方式、增强对细胞毒性载荷的解毒能力等,都可能使 ADC 疗效大打折扣。
高成本与复杂工艺:ADC 研发涵盖靶点筛选、抗体制备、载荷选择、连接子设计及组装、质量控制等多个复杂环节,研发成本高昂。且其生产工艺要求极高,确保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难度大。
(二)应对策略

优化设计:开发更稳定连接子,减少提前裂解风险;设计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异质性抗原的抗体,提高靶向性;探索新型细胞毒性载荷,增强抗癌活性同时降低耐药风险。
联合治疗:将 ADC 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降低耐药发生风险,目前多项临床试验正在推进。
技术创新:持续创新抗体工程、连接子与载荷技术,降低研发成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可及性。

抗体偶联药物(ADC)在药物设计与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念革新到技术突破,从靶点拓展到应对挑战,全方位推动癌症治疗药物的创新发展。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科研不断深入,ADC 必将在未来癌症治疗中占据更重要地位,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抗体偶联药物(ADC)在癌症治疗研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