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发布日期:2025/3/27 15:21:00

类器官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在药物筛选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类器官能够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更加接近人体生理状态的模型。本文综述了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在高通量筛选平台中的应用、针对特定疾病的药物发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类器官;药物筛选;高通量筛选;个性化医疗;罕见疾病
1. 引言
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如二维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虽然在药物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诸多局限性。二维细胞培养无法模拟细胞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动物模型与人类在基因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导致药物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限制。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类器官是由干细胞发育而来的三维细胞复合体,能够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模型。
2. 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优势
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高度模拟人体生理状态:类器官能够重现原始组织的细胞异质性和空间结构,同时保留病理组织学特征和遗传性状。
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类器官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平台,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效果。例如,赵冰教授团队开发的全流程3D ECM包裹类器官自动化高通量筛选平台(wp3D-OAHTS),能够在96孔板中快速生成均匀分布的3D细胞-基质混合物,显著提高了筛选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降低成本和时间: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使得类器官培养和药物筛选更加高效,减少了试剂用量和实验时间。
3. 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案例
3.1 罕见疾病药物发现
赵冰教授团队利用wp3D-OAHTS平台,对2802种化合物进行了高通量筛选,成功识别出7种具有强烈抗肿瘤效果的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针对的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宫颈癌(NECC)。其中,Quisinostat 2HCl在体内外实验中均显示出显著的抑制效果,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3.2 软骨再生药物筛选
南方医科大学白晓春和高学飞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人软骨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通过对两千余种FDA批准的上市药物进行筛选,发现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酚妥拉明能够诱导软骨形成并抑制肥大,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价值。
3.3 癌症精准医疗
患者源性类器官(PDO)在癌症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PDO能够模拟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为癌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基于类器官芯片模型获得的临床前疗效结果,美国FDA于2022年7月首次批准Sutimlimab进入临床试验,标志着类器官在药物开发中的重要里程碑。
4. 微流控技术与类器官药物筛选
微流控技术因其对微量流体的灵活操控能力,与类器官药物筛选技术高度契合。微流控平台能够实现高通量、高分析效率的药物筛选,同时降低实验成本。例如,通过微流控灌流技术,可以实现类器官的长期动态培养,提高类器官的仿真性。
5.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常规基质胶类器官培养方案在样本初始细胞量、批量规模化培养、自动化等高通量药物筛选关键环节中仍存在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类器官技术有望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个性化医疗和新药创制的发展。

上一篇: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类器官: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曙光